4月24日下午16:00,公司“新学说”学术沙龙(四)在学院会议室举行。李征宇博士担任主持人,公司何世龙、刘勉、姚昌炳、章芳、吴桂美、陈力、赵标、吴新平和艺术学院彭琛等老师参与。
    此次学术沙龙的主题是“图像时代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种可能——以图像学为例”。围绕这个主题,李征宇博士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图像学方法的基本情况和图像学对他的启示,并以学术论文《“荆轲刺秦王”的文图互证研究”》为例,讲述如何运用图像学方法进行古代文学相关的研究,最后他还向大家讲解了他所承担的《文学与图像研究》的科研项目情况。
    围绕图像学方法本身、图像学方法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意义、如何更好地改造图像学方法等问题,各位老师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刘勉老师提出了四点讲解:1. 运用图像学方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具有比较大的空间,但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大部分属于抒情文本,如果单纯用西方的研究方法,势必产生许多不适应的情况。所以,需要进行理论的更新。2. 需要着力探讨中国图像出现的初始面貌,根据史料,研究绘制图像的缘起。同时,他认为中国古代图像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民众认识事物。3. 根据史料记载,在汉代和唐代,出现了许多功臣图,同时,唐代文论家司空图也曾绘制文学家的图像,二者之间的联系值得研究。4.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些文人曾根据自己的作品绘制图像,比如王维,曾有“辋川图”传世,而且对后世影响颇大,值得重视。刘老师强调,西方文学叙事性比较强,而中国文学抒情性比较强,图像学方法最开始面对的对象应该是西方的故事画,以此研究中国文学,必然有问题,最重要的是根据东方艺术和文学的具体情况建立新的图像学。
    吴桂美老师认为用图像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着重点应该在文化的解读上,要凸显图像背后的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艺术学院彭琛老师简单介绍了图像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认为图像学的方法值得借鉴,可以进一步挖掘它的方法意义,并从美术史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对于图像的解读方式。
    陈力老师则重点对李征宇的学术论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要解决题目不适应正文的问题、论文的学术规范问题等。
    李华平老师认为,图像学是一种新的方法,是各门学科的一种交叉,力求探寻事情的经过,值得学习。在具体运用中,应当牢牢抓住以文学为中心。
    吴新平老师从自己的博士论文出发,介绍了互文的研究方法,并认为在研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文学与图像的解读,揭示出图像背后的文化密码。
    赵标老师也认为文图研究涉及到文学、史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最后的意义在于揭示什么是互证以及怎样互证的问题,还要着重通过挖掘画家的知识背景、审美情趣等,探索文学与艺术的各种规律。